时间的“快”和“慢”也常常对应着时间的“深”和“浅”。社会学家曾发现过一个“时间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为什么呢?这正好可以用时间使用的深度来解释。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心流”,是指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而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路帆摘自《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