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互联网+传统行业,如果深入去挖掘,我们就发现,互联网的核心是社群思维,传统行业的核心是产品。互联网+,就是社群+产品,产品型社群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一旦给社群加上产品,社群经济的巨大魅力就爆发了,社群就成了未来商业的最大入口。
电台广播被谁打败了? 当所有司机都在接听滴滴打车的接单提示,交通广播就没有司机再听了。
当滴滴和快滴出现的时候,出租车公司并没有担心,因为他们觉得,一个软件威胁不了自己的地位,出租车公司有几百万辆车,几百万司机,永远是无法撼动的。
当用户习惯使用软件叫车后,又推出了专车服务,专车直接威胁了出租车公司的生存,这下出租车公司才反应过来,想要打击专车服务。但是,这种趋势完全挡不住。
一个月前,我在杭州打车,司机告诉我:现在杭州有25%的出租车停在公司,现在的专车(私车)数量是出租车的10倍!
一个APP击溃了全国的出租车行业。
透过这个现象,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事儿,一家不拥有出租车,不拥有一个司机的互联网公司,居然打败了如此强大的出租车公司。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连接比拥有更加重要。
连接是一种关系,而你拥有的只是物质,也就是说,现在的世界,关系比物质更重要。
讲到这里,我们还没有真正了解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滴滴和快递,也不过是初级的商业模式,只是利用IT技术简单的整合了供求关系。而Uber的出现,可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
因为滴滴和快滴,他们经营的是人和物的关系,并没有深入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
Uber无疑是今年最占头条的新闻,随意编造一篇和Uber沾边的文章,阅读指数轻松破万。
有人说Uber是约炮的,司机多数是高富帅,土豪,据说每三个乘客就有一个和司机发生性关系。
也有人说Uber是劫富济贫的公司,打车非常便宜,车费还不够油费。
其实Uber是社交网络公司,并不是一个打车软件。他只是以专车切入,去构建并经营强大的社区。并把社区当作强大的市场力量,反向去支配和影响上游的供应链。
而百度、阿里、腾讯(bat),目前垄断中国互联网的三家公司,届时很可能被边缘化,如同传统的运营商一样,成为社会的公共资源。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上月和上海的会员一起吃饭,叫了一辆Uber。司机开了一辆奔驰过来,是个90后的小伙子,海归硕士,在投行工作。两个人在车上聊了很久,又相互交换了微信名片。最后付车费的时候,一分钱不需要,Uber补贴50元,实际车费38元。
Uber最大的价值,当然不在于车费便宜,而在于司机与乘客之间产生的社交关系,如果这两个从事金融的年轻人有了合作,就远远大于打车的价值。
前段时间看到沈攀老师朋友圈,和我所想的一致,把截图发出来,大家就更容易理解,Uber是在构架社区。
Uber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经营的产品是社交关系。未来是一个无社交不商业的时代,所以,我认为Uber的商业模式是具有前瞻性的,是超过目前所有互联网公司的。
基于“无社交不商业”的预言,其他行业怎么去颠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