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苦苦敲代码开发APP?你out啦! 试试积木搭建APP吧~

远程临场机器人 你会买单吗?

来源:清泛原创     2015-07-13 15:53:20    人气:     我有话说( 0 人参与)

在今年的CES上,英特尔展示了可以远程通话的移动滚轮机器人。如果你是一个美剧迷,《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就研发过这样的机器。谢耳朵因

在今年的CES上,英特尔展示了可以远程通话的移动滚轮机器人。如果你是一个美剧迷,《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就研发过这样的机器。谢耳朵因为害怕被病毒感染不去学校,就用电脑显示器做成会走动的机器人,让他的朋友带着“他”去。

现在,远程临场机器人可以做到更多。如果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考虑入手一台中国的明机器人了却心愿。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明机器人的创始人孔尧这样向《陆家嘴》记者解释为何看上了机器人:“我一直研究互联网、技术,知道哪些靠谱、哪些适合做,未来的引爆点在哪。机器人真的很酷,这也是未来的方向。”

应用:从军事到民用

明机器人的底座是一个滚轮,但是能够神奇地保持自身的平衡,上面竖着一根可调节的长杆作为平板设备的支撑,用户通过 App即可进行远程视频通话——是的,这确切地说更像一个iPad的智能配件。

那么这和一般的视频通话有什么不同?

孔尧举了个例子:“你控制的明机器人行走在丽江,你没有在看路上的景色,而是望向了一个面容忧郁、胡子拉碴的大叔……这是不是很有意境?”

事实上,这个含蓄表述可以直白地翻译成“别人的摄像头你做主”:明机器人是由远处的用户来进行设备的操控,并实现场景位置的移动。远方的人不再看对方希望你看到的场景,而是能够实现视角的自主变换。

“我们这个概念是从1943年美国的科幻小说来的,后来思科给它取来名字叫远程临场(telepresence)。我们这个产品就是为了解决临场成本,比如他没在我们旁边,但是我们觉得他在旁边,他在那边用电脑控制机器人,他在电脑摄像头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情况,机器人也可以随意地走,这个就叫远程临场机器人。”孔尧说。

根据介绍,先是美国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思科提出这个概念,之后美国军方把它运用到拆弹前的环境勘探方面。但军方用的是近距离的信号传输,大概范围在几百米内。2006年,MIT实验室把它做成通过网络控制,这时候操作距离可以拉得更远。

2014年3月,在温哥华举行的TED大会上,美国“棱镜门”爆料者斯诺登“现身”。当时正被美国政府通缉的斯诺登不可能亲临现场,他本人就是在俄罗斯通过初创企业适特宝科技公司(Suitable Tech)的远端临场机器人Beam实现与现场人士的交流。

明机器人团队组建于2014年5月。在众筹平台Pozible网站上,这个团队这样自我介绍:“我们致力于打造最酷的机器人产品,让机器人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买家:个人还是企业?

这或许是个好玩的产品,但是其未来的商业化应用场景何在?

“这种机器人目前有三大属性,第一是参观。第二是陪伴,用机器人陪伴家里的小狗、小宝宝。第三是会议,但现在陪伴和会议替代品太多了,所以我在强调它的参观属性,特别是远程参观,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可以通过机器人参观,而且都是免费的。”孔尧这样介绍。

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也已经瞄上了这一领域。在国外,企业一般将它用于远程开会。根据孔尧的说法,如今,全世界大概有十几家公司在做,整个北美市场一

年可以销售10万~15万台左右。然而,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这还是一款售价高昂的玩具。

不过,孔尧坦承,现在还是要“少谈商业模式”。

从售价来看,适特宝在2014年发布了一款体积较小而且重量较轻的Beam+,前1000台Beam+的售价为995美元,之后的售价为1995美元,这与原先的Beam向企业客户收取的16000美元价格相比有大幅削减。Beam+针对的客户是希望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来与亲人保持联系的消费者以及商务旅行者。

而远程临场机器人公司Double Robotics的一款底座有轮的iPad支架机器人售价为2500美元。

虽然众筹时考虑了企业级应用和个人消费者两个方向,但现在孔尧和他的团队显然更加倾向前者。

记者在Pozible网站看到,明机器人获得了365位支持者,总共获得了11.7万元人民币的支持资金,但这只相当于出售了23台机器人。对这样的成绩,孔尧看得很开,“真正买的人没那么多,就这些我还怀疑有竞争对手买回去用来拆呢!”

他告诉记者,一台明机器人成本大概在7500元人民币,定价是6000元,而众筹的标价是5000元,“现在卖一台亏一台。我现在都不卖,都是送”。

“这个东西太新了,你去山寨一个苹果表,很多人都知道是什么知道怎么用,我们要一点点调试。前期我在上海谈了十几家合作,加起来有20个点,我可能先把这20个点搞好。”孔尧说。

孔尧和他的团队认为,最具商业想象空间的还是企业级应用。与重点地域的公共开放机构空间进行合作就成为了他们的营销策略。比如在创客中心、极客智能硬件线下体验店、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摆放明机器人,从而确保异地用户能在远方参观。一旦这些机构都能覆盖明机器人,他们就有机会通过机器人设备变成为服务提供商,通过为众多企业提供服务来占领线下内容入口。

“我把机器人提供给他们,他们把机器人开放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利用机器人参观你的展厅参加你的会议,去和创业者会面,这种就是远程参观。未来可以增加一些别的交互项目,用手去操纵。还有与虚拟眼镜结合,未来我就感觉不是看屏幕而是处于场景中。操作机器人的帅小伙他是看屏幕跟我们聊,但是他戴上眼镜的话会感觉自己就在这个场景中。”这是孔尧对现在和未来的美好期待。

资本:投还是不投?

回到略显骨感的现实,作为一家初创企业,最需要担心的事情不过两件:技术和找钱。

孔尧自信地表示,目前在国内,同类型的产品还处于市场空白期。凭借团队与工业设计整合公司洛可可的深度合作,产品在外观和结构方面都具备独创性,即使其他团队想要“抄袭”也绝非易事。

在供应链上,他们还准备与富士康合作。“第一代机器人,我花了高价与洛可可做供应链整合,第一代模式很轻,都是外包的,第二代如果有富士康那很好,我们现在是和洛可可、富士康3家一起研发。”孔尧说。

目前,产品已经获得了结构性的专利,内部软件的专利还在上递过程中,加起来有十几个,此外还有一些算法上的专利。而你或许想不到,这都是由平均年龄25岁的10人团队完成的。

团队成员中,有些本来是朋友,有些是招聘,还有些是“坑蒙拐骗”来的。“人不很好招,特别是在上海。”孔尧说的时候一脸怨念,也正是因此,他才把寻找资本的事情提上日程。

孔尧是“创二代”,为了做机器人已投入的500万元研发成本主要来自于他之前连续创业的营收和家里的支持,但现在他更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外界的认可。“我希望有个千万级的天使轮,这听起来很牛。”孔尧说。他认为引入投资最重要的是能为他的公司起到“背书”的作用。

在他看来,现在面试很多人不成功是因为面试者觉得公司没背景、没安全感,“有天使轮投了我,大家就觉得我这个公司不错,还有团队信心的增加,觉得事情没有白做。”

“这个世界一共有104家独角兽公司,就是公司没有上市但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我希望自己能在5年内实现,这是我的目标。”无论有没有资本进入,孔尧对自己看准的创业方向都充满着信心。

机器人

注:本文为本站或本站会员原创优质内容,版权属于原作者及清泛网所有,
欢迎转载,转载时须注明版权并添加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编辑:admin)
分享到: